台式年菜:
今天我們所吃的台灣菜色包括台灣居民日常生活所吃的家常菜、街邊的小吃、餐廳裡的菜餚,以及節慶廟會所吃的盛饌。台灣四面環海,盛產各式海鮮,食材既然豐富,又受到了福建菜烹調海產的傳統手法,以及後來日本食風的影響,因此海產菜餚味美,種類又豐富多樣,是台灣菜一大特色。其次,台灣菜中有許多都加入中藥材烹調,這是受到了閩南菜的影響。另外,台灣菜的特色是十分的大眾化,手路菜、厚味的大菜並不多見。整體來說,台灣菜是閩南人來到台灣以後,以原鄉的烹調方式、口味,和台灣能夠取得的食材配合,所演變出來的,台灣菜從過去到現在,都是在不斷吸收、融合外來菜式的精髓,不停地演變發展,而將來的台灣菜自然也會繼續地不斷發展、創新。
佛跳牆:「佛跳牆」是福建地區的首席傳統名菜,相傳始於清道光年間,距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,當初此菜是由福州市「聚春園菜館」鄭春發創製。他採用了在衙門時「以罈煨菜」的方法,運用海參、魷魚、魚翅、干貝等更多珍貴原料,並加入陳酒、薑、桂皮、茴香等配料,一起放入陶製瓦罐中煨製,成品更鮮美絕倫,因而聲名遠播!後來有幾個秀才也慕名前來品嚐,當這罈煨菜上席一開罈蓋後,頓時異香撲鼻,眾生皆爭著下箸,問堂倌:是什麼菜?堂倌答:「福壽全」。於是秀人稱興吟詩作賦:「罈起葷香飄四鄰,佛聞棄罈跳牆來」。後來人們便根據這兩句詩,將此菜改名為「佛跳牆」。現今在閩南、台灣一帶十分的流行,因此可以說已經成為台灣菜中的一道重要菜餚。這道菜是閩菜中多料燉煮的代表,也是昂貴的手路菜,選料多變,這道菜的名字就已看出端倪了,所有最上好的食材均置於甕中,細火慢燉所得均為食材的天然鮮美精華,連出家人都起了破戒的念頭,想要攀牆而過,一嚐究竟呢,更惶論我們這些凡夫俗子?以如此手續所成湯品,其滋味之鮮美不可言喻,常是接待上賓的酒宴菜。
紅蟳米糕:過年嘛!當然要吃些”營養”的囉,那紅蟳絕對是夠補的啦,而米糕也取其發音有”年年高升”的涵意,這道既吃好又吃飽的料理,也很適合全家人圍爐之際,將以蒸籠剛蒸熟的紅蟳米糕熱氣騰騰端上桌,讓蟹黃滿滿的紅蟳,以及種種材料蒸出香Q糯米的米糕滿足大家的嘴也餵飽大家的胃。先將糯米浸水泡軟後入鍋蒸熟,再以油鍋爆香紅蔥頭、香菇、蝦米、豬肉絲後,倒入蒸熟之糯米後加入醬油、鹽、糖後炒至入味即成米糕,再將紅蟳切塊鋪於米糕上,置入大鍋中蒸20分鐘就有一籠香噴噴的紅蟳米糕。
長年菜燉雞:過年時家家必備的長年菜(芥菜、刈菜),往往一煮就是一大鍋,用高湯熬煮或與雞、鴨同煮的長年菜,是一道富貴長年、延年益壽的吉祥年菜,在大魚大肉之餘,不失為一道爽口解油的菜餚。
四川年菜:
中國有「吃在四川」﹐天府之國四川以她豐富物產﹐美食好客而著稱﹐提到四川菜,就會聯想到麻辣的感覺,四川獨特的麻辣香料,不但可以去寒暖身子,還有排毒的功效,很適合在冬天享用。四川菜之”三香三椒三料,七滋八味九雜”,用在冬天圍爐的年菜上是更加適合的。四川菜,是由成都、重慶、自貢菜組成,現代的川菜已經發展成近五千種菜餚,有麻辣、魚香、蒜泥、五香、鹹鮮、醬香、陳皮等幾十種味型,而僅是辣味,就有香辣、麻辣、鹹辣、微辣等不同,四川菜烹調技法也有近四十種,像是炸、煎、炒、燒、烙、蒸、燉、燜、燴等等。四川菜以小炒、干煸、干燒等最具有特色,歷來就有「一菜一格,百菜百味」的聲譽,味美而且濃郁。
麻辣鍋:紅透半邊天的麻辣火鍋,絕對名列重量級火鍋榜首,以牛骨高湯對上辣椒、花椒、醪糟和諸多辛香料調製的麻辣鍋底,不但油厚濃腴,而且既麻且辣,即使隆冬吃來照樣一身大汗,頻呼過癮。麻辣鍋味道極重,適合下鍋的料自然要有所揀選,一般來說,蛋白質含量豐富的肉片和內臟都很適合下鍋,像牛、羊、豬肉、牛百頁、肥腸、簧喉、牛肚,入湯翻滾一下,羶騷被麻辣香掩蓋,只剩鮮美口感,兩者相搭,天衣無縫。吃的時候,先涮豬肉或羊肉片,然後再放進金針、香菇、白菜、豆腐燙食。
水煮牛肉:相傳北宋時期,在四川鹽都自貢一帶,井鹽採滷是用牛作為牽車動力,故有役牛淘汰,而當地用鹽又極為方便,於是鹽工們將牛宰殺,取肉切片,放在鹽水中加花椒、辣椒煮食,其肉嫩味鮮,因此得以廣泛流傳,成為民間一道傳統名菜。後來,菜館廚師又對用料和製法進行改進,成為了流傳各地的名菜。此菜中的牛肉片,不是用油炒的,而是在辣味湯中燙熟的,故名“水煮牛肉”。
雲南年菜:
位處於中國邊疆的雲南,由於自然環境複雜而造就了較為特殊的飲食文化。當地地區提供了豐富的動植物當作食材,烹調上發揮的空間大,因此菜色更是變化無窮。雲南菜又稱滇菜,酸辣微麻且重油味厚是其特點並講究地域性的本味。
汽鍋雞:汽鍋雞是雲南獨有的風味菜,它的烹製方法特殊,雞肉細嫩、湯汁鮮美、原汁原味、賦予營養,在國內外享有盛譽。相傳汽鍋雞是監安府(今建水縣)福德居廚師楊瀝發明的吃法。有一年皇帝巡視監安,知府為取悅天子,發出佈告徵求佳餚,選中的賞銀50兩。楊瀝家貧,老母病重,為得重賞,他綜合了當地吃火鍋和蒸饅頭的方法,創造了汽鍋。為使汽鍋雞味道鮮美別具一格,他不顧生命危險,爬上燕子洞頂採來燕窩,想做一道燕窩汽鍋雞應徵。不料汽鍋被盜,楊瀝被問欺君之罪,要殺頭。幸而皇帝問明真相,免楊瀝一死,並把福德居改名為「楊瀝汽鍋雞」。隨後的一段時間內其傳入昆明改名為「汽鍋雞」。且在其發展的近百年曆史中又不斷的改進創新,將雲南特有的三七、天麻、蟲草等珍貴藥材也放入鍋與雞一同烹煮,使湯不但在味道上更加鮮美,而更具有營養及食療作用因而形成現在獨特的佳餚。
過橋米線:相傳在清代,雲南省蒙自地區,有一位姓張的秀才,為了進京參加科舉考試,選擇在離家較遠的地方-南湖島-上用功苦讀,而他的妻子每天不辭辛勞為他送飯。張秀才特別喜食米線,因為路途遙遠,每天送到後米線都涼了。這位聰明的賢內助就想了一個保溫的辦法,就是將做好的米線,連同熱油湯一起裝罐,利用熱油湯來防止散熱,土法保溫,果然奏效。張秀才每日便吃到熱騰騰的米線,讚不絕口。後來張秀才不負所望,考取了進士,他感念妻子每日必經一段南湖長橋跋涉之苦,把米線送到島上照顧他的生活,便稱這米線叫過橋米線。沿襲至今,代代相傳,已達二百年歷史。